DAY 28
來到了環島的第二十八天,今日的目的地為內灣線,而此線也為我旅程中眾多支線的最後一條。內灣線的由北新竹站分出,並又在竹中站另外分出六家站。六家線為一個終端車站,我先至此站參觀參觀這個設計感十足的車站,雖然不是個人潮熙來攘往的車站,但建築設計私毫不馬虎,圓孤型的長廊連接了新竹高鐵站及六家台鐵車站大廳,竹葉圖樣的玻璃排列在走廊的兩旁,當陽光透過這兩列半透明的圍牆時,一片片竹葉落映在地上,就如同踏過竹林步道一般。高鐵站座落於台鐵站的右側,半圓弧的站體設計,鑲滿了透明的玻璃牆,屋頂則是一片如同鳥喙的金屬色三角形覆蓋著,在在呈現了時尚感。
而一旁的六家車站則是以四條大紅色的樑柱挑高至與月台同高,站體外一具名為「犁與土」的金屬裝置藝術,完整地呈現了客家風情,與一旁的高鐵站有著截然的兩種風情。
竹中站為六家站的前一站,與六家車站與許多相似之處,特殊的站體設計為其一大特色,而站外一片仿傳統房舍的牆面與一尊黑色水牛亦是在地本土文化的表現。
遊覽完六家及竹中兩站之後,便往內灣線前去,在抵達內灣車站之前,合興車站因保留有許多陳舊設施,是個值得旅客一訪的車站。才一下車一股悠閒的氣息瞬間襲上心頭,並未有許多遊客在此站下車,我順著步道緩慢走向木造的老車站,簡易又老舊的站體予人懷舊之情,一旁緊鄰的是車水馬龍的公路,車輛在分秒必爭的道路上急駛,遊客卻在此從容地行走。回到月台,發現角落陳列著一排紅色機器,應當是火車運行時的設施。如今人去樓空,徒留此物於此見證了合興車站的歷史歲月。
合興的下一站便是整個內灣線中最熱鬧的內灣站,也是支線的最後一站,車站外老街布滿了各種攤販店家,為此處聚積了絡繹不絕的旅客。我沿著各條小徑一遊,琳瑯滿目的紀念商品及美食令我不時慢下腳步,成為此次旅途上最大的羈絆。不像萬華龍山寺或大甲鎮瀾宮那樣有著大批信眾參拜,老街上的廣濟宮雖門可羅雀之景呈現安靜祥和之氣,這也正是民眾在信仰上所追求的境地。
內灣派出所座落在鐵道上方的小坡上,沒有華麗派氣的裝潢,木造的老式建築將古樸氣息展露無遺,是這個淳樸的鄉村上眾多令人懷舊的景點之一。內灣戲院則是一間完整保留原始面貌的建築,民眾在裡面享用餐點或茶飲,一面欣賞院內播放的老舊國片,真的有種令人置在數十年前的錯覺。
往老街的盡頭走向郊外可通往內灣吊橋,此座吊橋橫跨了油羅溪,溪邊是供遊客戲水烤肉的絶佳去處。橋頭的樑柱上斑駁的漆剝落了大半,落去的不止是白漆,更是內灣林業與礦月凋零的歲月,當年的風華盛況不復存在,然而現今興起的觀光填補了那一塊惆悵感,使得內灣不再孤寂。橋面由一片片早已褪色的木頭鋪向不遠的對岸,橋的彼端主要是以店面規模較大的店家為主,與老街上的店家有著極大的不同。
順著原路再次回到人潮聚集的老街,一間野薑花粽子舖飄散發著陣陣清香,是當地著名的銅板美食,食指大動的我自然也掏出了荷包解解饞,當店家開啟蒸籠的一瞬間,蒸氣迷濛一片,野薑花與粽葉的香氣隨著水汽一同飛舞,兩種氣味分子完全結合,相輔相成更勝單獨現身的獨佔鰲頭。熱騰騰的粽子才接過手,我便迫不急待地揭下它的神秘面紗,一顆顆油亮的米粒包覆著些許餡料,很快地便將它整粒請
入五臟廟,口齒留香的我繼續漫步在這個摩肩接踵的老街上。與老街緊緊相依的內灣國小,是這塊土地孕育幼苗的殿堂,孩童們在正空曠的操場上進行體能活動,我穿越了內灣國小,一旁的道路通往劉興欽漫畫發明館,是位在地的本土畫家在此處設立的展覽館,裡面將其漫畫作品中各種角色人物陳設在館中各處,並存放了多部漫畫讓訪客盡情翻閱,在街頭巷弄中逐漸式微的漫畫書店竟又在此浮現,如同沉浸在傳統漫畫店,我隨意翻了幾本漫畫,回味青少年時期對漫畫過度著迷的的氣息。
館中靠近鐵軌的一側,設置有座位供民眾在品用茶點,我一邊享用著飲料,一邊看著火車緩緩駛進這個終點站,此情此景與先前在菁桐車站極為相似,唯獨少了大批遊客在鐵道上嬉戲,多的是一份恬靜。
隨著火車駛入終點站的次數增加,彷彿它在推擠著時間的輪軸,終於將太陽漸漸壓入地平線以下,許多到此一日遊的旅客也成了將歸巢的倦鳥,我同一群又一群的倦鳥一同被關入這快速移動的鐵籠中,在返回新竹站的途中,我順道至千甲站參訪。其舊名為世博站,上海世博會的台灣館在此站不遠處重組,甚至備有接駁車服務民眾返,但後來因故又更名為千甲。此站的大廳放置了四組天燈造型的燈具,此時天色正黑,這四大護法使得車站燈火通明,我獨自站在孤寂又顯得淒涼的月台,高架化的月台讓我可以清楚俯瞰這個被黑暗籠罩的城市,少數建築物投射出零星的燈火成為夜色裡耀眼的景致,其中最炫目的一顆便是世博會的台灣館,如同一片撫平大地的手掌套上了璀璨的鑽石,那樣晶瑩,那樣永恆。
結束了內灣支線的一日遊,回到了朋友的住所,這是環島之旅的最後一晚,明日的行程便是往北最後返家。不禁覺得時間流逝得真快,很想細數環島以來的每個夜晚,卻也敵不過疲累的身軀,很快便進入了夢鄉。